专业名称:汉语国际教育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文学学士学位
专业导游:文学院 赵献春副教授
Ø 选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N个理由
新型专业,传承久远。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上溯至1956年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作为新型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一流本科专业。
师资雄厚,平台优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拥有硕博士等高学历和副教授、教授等高职称师资若干,实力雄厚。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团队是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特色明显,前景广阔。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突出,校内国际教育学院作为专业实习的广阔平台,规模属省内一流。借助京津冀的资源优势,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成为冀北培养国际型人才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Ø 学习(研究)对象: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语言学、文学、文化学、教育学等学科为基础,探究汉语国际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方法。主干学科为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
通过系统学习汉语和外语知识,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较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对外汉语教学专门技能。
Ø 本科核心课程: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英语精读、语言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中国文化通论等、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突出优势课程,实践课程贯穿始终,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Ø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人才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中国文学、中外文化方面的系统知识;具有较高汉语本体知识水平和外语水平、较高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汉语教学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毕业后能够在国内外中小学或教学机构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或管理工作;在政府机关或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宣传或文化交流工作;或者继续深造,从事更高层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Ø 深造与就业前景: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熟练掌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较高汉语本体知识水平和外语水平,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系统知识,具备较高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专业多年来向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大量研究生人才,尤其是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其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招生火爆,就业前景较好。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积极奋进的精神面貌,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和赞誉。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考公率也在逐年递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可报考的职位较多。
同时,文学院与国际教育学院共同合作,积极申报海外孔子学院,努力为专业学生开辟海外实习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参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志愿者选拔。
Ø 汉语国际教育最吸引我的——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沉浸式学习的时光是快乐的、享受的,四年的沉淀与师长的关怀将我托举至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年少无限的憧憬和消耗不尽的热情鼓舞我走向世界。几年专业学习所造就的思维和认知已深深刻在基因之中,它一直告诉我要成为更好的自己,与优秀的同行者并肩。希望每一个你勇敢地选择,执着地追求,生活会回馈那些不懈努力的孩子!
——2013级 王丹
从最初选择的不愿意,当深入地涉足了这个领域,才发现自己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随着不断的进步,眼界越来越开阔,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专业,某一个行业。
——2014级 杨超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让我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看似和专业无关,但仔细琢磨,又处处和专业有关,如果总结一下我的大学学习收获,那就是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2015级 王籽
当我翻开学校时的笔记本,回想起上课的一幕幕情景,我才发现当时的时光是多么的珍贵。也正是当时的学习给了我现在无尽的精神营养,还想重返课堂,聆听老师的教诲。
——2016级 王雲冉
四年的大学生活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习使我受益良多,与我而言,这段时光不仅是教育与文学双领域知识的积累,更是其交融的过程,这些经历直接促进了我在硕士阶段教育体系知识的衔接。我由衷感谢母校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老师们,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为我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提供了更多的成长空间。
——2017级 孙亚廷
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打开了我人生的另一片天地,让我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从一开始对它的不理解,到最后对它的执着和热爱,让我有底气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2018级 吕佳鑫
汉语悠悠承千载,汉字灼灼传未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让每一个学子提高了站位,开拓了眼界,于是我们欣然担负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即使跨越千山万水,也努力让汉语之花在各地绚烂绽放。
——2019级 楚辞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承载着我的梦想与追求,记录着我的成长与蜕变。在这里,我领略了汉语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在这里,我结识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朋友,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2020级 王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