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首页>>文字版专业介绍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2025-05-16 08:23:40 丨 阅读次数:32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学制学位: 学制四年,文学学士学位

专业导游:文学院 冯学民教授

 

Ø 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N个理由

河北北方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脉悠远,积淀深厚,有60余年发展历史。2023年获批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2024年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2024年获批校级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2022年获得免试认定中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能力资格,现为学校八个骨干专业之一。拥有河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校级优秀课程7门,校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拥有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点。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声誉卓著。专职教师中拥有硕士学位及以上者占94%,拥有高级职称者占81%。近年来,2名教师荣获河北北方学院优秀骨干教师称号;2名教师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名教师荣获河北北方学院“师德标兵”称号;2名教师荣获河北北方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近三年就业率分别为89.2%、91.3%、90%,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达90%以上,考研上线率逐年上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专业技能活动,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2020级学生赵彤耀、2022级学生李奕先后获得“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技能竞赛三等奖和优胜奖,2021级学生李硕获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汉字书写大赛)硬笔类大学生组二等奖,2020级学生梁静涵获河北省人文知识竞赛古诗创作单项奖。

 

Ø 学习(研究)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中国语言文字、中外文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中学语文教学理论知识,班主任工作和班级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参加教学、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实践训练。

 

Ø 本科核心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中学语文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专业写作。

 

Ø 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师教育发展战略,适应新时代国家和河北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秉持“厚德远志,笃学创新”的校训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河北,面向京津蒙,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师德修养,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熟悉国家语言文字和教育教学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与开放的学科视野,掌握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中学与教育机构从事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工作的骨干教师。

 

Ø 深造与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继续深造,每年约有1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如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攻读硕士学位;二是进入教育领域,在中学担任语文教师。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分布于省内外各级各类中学,有很多成为教学名师或教学骨干;三是进入公职系统:通过国家、省级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和各地党政机关部门,从事公务员工作;通过事业编考试,进入各地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Ø 汉语言文学专业最吸引我的——

当我还是一名本科生时,就常常有人一脸惊讶地问我,你们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学些什么?是不是每天都是看小说?我不会告诉他们,徜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世界文学作品之中的乐趣,不会告诉他们中西方文论是多么精彩,不会告诉他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字训诂学是多么博大精深,我只告诉他们,这个世界还有诗和远方。系统学习了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以后更加感受到我们的古代文化就像酒,保存得越久越醇香,因此我选择了继续攻读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研究越南古代汉文铭刻。逻辑思维的锻炼,大量的阅读培养起我们“文本处理器”一般的大脑和解读各种不同形式文本的能力,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论语》中所说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2009届毕业生 郭洪义

《诗经》里说:“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我们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平台。求是创新,修辞立诚,这里有一流的学术训练,练就了学友们扎实的学术功底,打开了宽广的学术视野。或许很多人选择的专业方向最终不会成为自己未来的职业,但无论未来从事什么职业,都离不开自我和心灵的建设,汉语言文学正是这样一门关乎心灵、关乎生命本真的学问。

——2021届毕业生 赵昱浩

 

文学,对懵懂之初的我来说充满陌生,但它却在少年时期突然闯入我的生活,给予青涩的我以“重重一击”。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开阔视野,我发现自己渐渐热爱上了文学。于是,抱着对文学近乎“虔敬”的态度,我报考了河北北方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遨游在语言与文学的海洋里,在老师的悉心教诲下,我逐渐体会到汉语文化的纯正深邃并厘清了那些埋藏在文学史裂隙深处的复杂纠葛,从辩证的理论话语中获取了反思的意识与能量,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我始终坚信,学习文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知识上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和灵魂的塑造,它能激发出蕴藏于我们文化基因当中的古老质素,从最底层的逻辑面向上建构我们的“存在”。

——2025届毕业生 尹治淇